Online declaration & Declarations
Working group & Expert column
銀川經開區管委會先后制定發布了《銀川經開區關于加快千億級升級版經開區建設促進實體經濟企業發展試行辦法》、《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企業培育及評選辦法》、《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發展規劃(2019~2024年)》等系列文件,推動落實《中國制造2025》、《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關于開展綠色制造第三方評價體系建設的通知》(工信廳節函〔2016〕586號)、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關于請推薦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示范名單的通知》(2017-03-10)、《寧夏回族自治區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和綠色工廠評價要求等相關政策和標準規范。明確要求,“生態+綠色”既是開發區今后發展的導向,也是開發區轉型升級的落腳點,開發區管委會全體干部職工要自覺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綠色化、高端化、集聚化”要求上,始終堅持將這一理念落實到具體工作中,自覺強化責任意識,扛起使命擔當,以走在前、做表率的要求,加快開發區二次創業發展。近年來,無論是在招商引資,還是在產業項目推進上,銀川開發區始終旗幟鮮明地亮出綠色發展這一重心,堅持把綠色生態發展理念作為推動轉型發展的先導,讓綠色成為貫穿產業發展的主色調。在園區規劃、空間布局、產業鏈設計、能源利用、資源利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運行管理等方面堅決貫徹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理念,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化利用水平,推動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嚴格把關開發區各項污染排放指標,補全完善園區內產業的綠色產業鏈,推進園區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實現園區整體的綠色發展。為園區內企業綠色發展配套資金獎勵政策,使國家和地方綠色、循環和低碳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2018-2020年,銀川經開區未發生環保事故,完成了銀川市下達了萬元產值能耗下降12%的節能減排指標,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園區重點企業100%實施清潔生產審核。
銀川經開區園區主導產業為現代裝備制造、戰略新材料和大健康產業,園區內企業均沒有使用國家列入淘汰目錄的落后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不生產國家列入淘汰目錄的產品。
銀川經開區成立了綠色發展管理辦公室,配備4名專職人員開展園區綠色發展的相關工作。另外,為深入推進綠色園區創建,完善綠色制造體系,銀川經開區委托寧夏清潔發展機制環保服務中心(有限責任公司)開展技術服務工作,助推工業綠色發展。
以綠色發展為引擎,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銀川經開區管委會高度重視綠色發展,深入打造綠色園區,創建綠色工廠,培育綠色設計產品。 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銀川經開區”)是2001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規劃控制面積約44.89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約30平方公里,現入駐企業730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93家。
2020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0%,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
被國家有關部委認定為裝備制造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園區、國家“十三五”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域、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國家級綠色園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新能源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等。
銀川經開區管委會高度重視綠色發展,深入打造綠色園區,創建綠色工廠,培育綠色設計產品。
2016年,開發區管委會領先于國家工信部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工作之際,就已經出臺了《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企業”培養及評選方法》,并對評選上“綠色企業”的單位給與資金支持,激發了企業綠色發展動能。
2017年以來,通過積極組織創建與申報,開發區被工信部批準為國家級綠色園區。
已創建巨能機器人、力成電氣、共享裝備、隆基硅、蒙牛乳業、機械研究院6家國家級綠色工廠,共享裝備、共享鑄鋼、力成電氣3家自治區級綠色工廠,培育了水輪機用不銹鋼葉片鑄件、中低速發動機用機體鑄鐵件、鑄造用消失模涂料等13種綠色設計產品,已逐漸形成了綠色發展新局面。
銀川經開區多舉措推進綠色發展:一是抓傳統產業提升。
以技術改造為抓手,支持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特色健康消費品生產等傳統行業有市場的企業加快改造提升。
通過組織開展行業對標,查找發展差距,提出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降低生產成本等具體目標和措施;與有關扶持政策緊密結合起來,鼓勵企業加快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加快信息化技術的集成應用,提高能效和產品附加值,使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是抓環保產業重點項目建設。
以“環保產業園”建設為承載,引入或培育環保產業企業。
建設完成年產2000套智能化水質監測與水處理系統項目、年產3000套一體化電除塵設備項目、年產1500套農村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項目、年產2000套移動式野外應急凈水設備研發項目、年產3000噸生物法新型濾膜項目、年產5000噸新型絮凝劑項目。
三是抓新興產業培育。
以重點企業和項目為抓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以國家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標準化試點申報為契機,提高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水平,推進互聯網+制造和智能化工廠的建設;做好隆基硅5GW單晶硅棒、切片和500MW組件、銀和新能源半導體單晶硅和碳化硅等新材料產業項目的協調服務工作,延長產業鏈,為新材料產業的爆發式發展做好力量積蓄;做好育成中心生產性服務業的培育發展,為產業結構調整打好基礎。
四是加大供給側改革,抓淘汰和化解落后產能。
把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結合起來,綜合運用土地清理、差別電價、環保標準、能耗標準等政策法律手段,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或主動退出市場。
督促重點能耗企業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加快技改步伐和管理創新,努力降低產品單耗水平。
深入開展“萬家企業”能源審計、能效對標,大力開展節能監察、管理和宣傳工作,形成全社會合力節能的良好氛圍。
1、管理服務模式不斷創新
銀川經開區針對企業發展面臨的先進技術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發展機制不完善、融合發展程度較低等制約要素,著力打造全方位服務體系,搭建高效的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服務功能,為企業綠色發展提供支撐。
圍繞減項目、減程序、減費用,持續簡化和優化服務流程,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出臺了《公共服務事項目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投資項目并聯審批實施手冊》和《行政審批服務承諾書》等管理辦法,開發完成了網上辦事大廳并已投入運行;深化“不見面、馬上辦”改革制度,實行集中受理、并聯審批、網上辦理、限時辦結,實施項目審批“一站式”代辦服務制度,最大限度實現了“企業的事園區辦,園區的事園內辦”;扎實推進“先照后證”工作,全面實施“多證合一”,實現了“四十四證合一”、“審核合一、一人通辦”的登記模式,即時辦結率提升到95%以上;率先創新設立了“網上登記自主服務區”,在全區領先推進全程電子化登記、電子營業執照和企業名稱網上自主申報工作,推進了注冊登記便利化,以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為基礎,積極探索事中事后監管新機制;出臺了《關于加快千億級升級版經開區建設促進實體經濟企業發展試行辦法》,規定從推進企業綠色發展、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扶持企業轉型和創新發展、支持企業引才育才、優化企業發展環境等多方面進行資金扶持,引導企業走綠色、集約、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2、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形成
銀川經開區高度重視綠色發展,深入打造綠色園區,創建綠色工廠,開發綠色設計產品。
先后制定發布了《銀川經開區貫徹落實“綠色、高端、和諧、宜居”發展理念的具體措施》《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關于推進綠色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企業培育及評選辦法》等系列文件,推動落實《中國制造2025》《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和《綠色園區評價要求》等相關政策和標準規范。
通過綠色發展政策引導及市場環境營造,鼓勵企業主動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
在銀川經開區規劃、空間布局、產業鏈設計、能源利用、資源利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運行管理等方面堅決貫徹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理念,加強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推動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嚴格把關各項污染排放指標,補全完善銀川經開區的綠色產業鏈,推進產品綠色設計服務平臺建設。
出臺綠色發展獎勵政策,國家和自治區綠色、循環、低碳相關政策和標準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執行。
2017年,銀川經開區被工信部批準為國家級綠色園區,現已創建巨能機器人、力成電氣、共享裝備、隆基硅、蒙牛乳業、機械研究院6家國家級綠色工廠,共享裝備、共享鑄鋼、力成電氣3家自治區級綠色工廠;開發了水輪機用不銹鋼葉片鑄件、中低速發動機用機體鑄鐵件、鑄造用消失模涂料等13種綠色設計產品;制定了《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水輪機用不銹鋼葉片鑄件》(T/CMIF 49-2019)、《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中低速發動機用機體鑄鐵件》(T/CMIF 50-2019)、《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鑄造用消失模涂料》(T/CMIF 51-2019)等多項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標準,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形成。
3、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卓有成效
銀川經開區作為引領自治區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在整合創新要素、聚集新興產業、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了“創新型初創企業集群—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型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加大各類創新平臺的建設,形成了從傳統到綠色的技術創新高地。
銀川經開區圍繞三大主導產業優勢,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工程,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引導企業通過科技創新與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綠色經濟。
現有高新技術企業71家,占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65.4%;國家及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210家;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4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0家、“專精特新”示范企業45家;建有各類研發創新平臺75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1家、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1家;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22家、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2家、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20家、自治區工程研究中心5家、自治區產業協同創新中心1家);建有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各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3家、國家和自治區小型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各1家、自治區級眾創空間8家、銀川市級眾創空間2家;建有院士專家工作站8家、專家服務基地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科技創新團隊16個。
目前正在建設共享智能鑄造產業創新中心、石墨烯產業應用研究院、新材料產業綜合創新平臺、軸承產業研究院等一批國家級、自治區級創新平臺。
4、閑置土地高效化利用穩步推進
低效土地擠占發展空間、嚴重浪費發展資源,已成為阻礙銀川經開區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的主要障礙。
近年來,銀川經開區不斷深化土地供給側結構改革,提高土地利用質量和效益。
2017年以來,銀川經開區相繼制定出臺了《銀川經開區轉辦土地登記工作規定》《禁止目錄》《限制目錄》《銀川經開區閑置低效土地專項行動工作方案》《銀川經開區閑置低效企業土地收購處置方案》《銀川經開區土地集約利用管理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監管閑置低效利用土地,積極敦促企業按照出讓合同約定完成全部建設內容,確保集約高效利用土地。
在項目引進、設計審查等方面,加強規劃控制,鼓勵開發和使用標準化、定制化廠房,引導入駐的企業利用存量土地改建、擴建多層廠房或實施改造加層來增資擴股、擴大生產,提升土地開發強度;加大督查力度,建立土地利用臺賬,積極推進土地“做除法”,實施“三舊改造”、“騰籠換鳥”等戰略,鼓勵企業內引外聯、關停并轉,發展銀川經開區主導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效益低下且無發展前途的企業進行停產評估,以貨幣補償的方式收回國有土地的使用權;對項目前途較好但是由于經營不善造成停產虧損的企業,通過企業資產重組、企業之間兼并重組、包裝招商、部分轉讓土地使用權等方式置換成一批高科技、高效益的項目。
截至目前,銀川經開區累計盤活閑置低效企業37家,盤活土地4200余畝,其中盤活閑置土地企業17家,占地面積1549畝;盤活低效企業20家,占地面積2700余畝,盤活閑置廠房約26萬平方米。
通過發揮土地二級市場活力,招商引進了隆基樂葉、天通銀廈、漢堯石墨烯、中太鎂業、閩商科技、臻鼎科技、京旺科技、萬泰照明等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發展前景好的企業。
5、基礎設施建設趨于完善
銀川經開區堅持集約集群、協同創新、智能融合、綠色安全的原則,以提質增效為重點,開展資源的高效利用、企業能源的梯級利用、企業間廢物的交換利用、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公共服務平臺智能共享、管理模式創新發展,降低企業用能成本、交易成本和融資成本,減少企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
為有效提升承載能力,夯實基礎設施建設,銀川經開區實施了區域綜合能源低成本化改造項目、智慧園區平臺建設項目、閑置低效工業用地改造項目、中軸小鎮一期工程等低成本化改造項目,推進了降成本、增效益工作深入實施,不斷增強了發展后勁和承載能力,切實降低了銀川經開區工業企業成本,推動銀川經開區可持續、綠色、健康發展。
6、節能環保產業逐步發展
銀川經開區始終堅持以綠色發展為目標,立足園區、自治區及國內市場綠色發展需求,培育和引入變頻設備、一體化電除塵設備、空氣凈化設備、小型污水處理設備、小型凈水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備等環保產品生產企業,并規劃建成“一帶一路”產業園;加大機床、關鍵零部件、金屬材料、煤機等再制造產業快速發展;發展環境污染治理服務和環保設施運營服務,培育一批以污水、垃圾處理、脫硫脫硝、除塵、生態修復、環境監測為重點的專業化環保設施設計、建設和運營企業,深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大力發展以合同能源管理、能效評估為主要模式的節能服務業,培育了以CDM環保服務中心、中節能寧夏公司為代表的一批提供系統節能解決方案和專業化綜合服務的節能公司。
銀川經開區制定了《“綠色企業”培育及評選辦法》,制定發布了《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發展規劃(2019-2024年)》;共享集團等龍頭企業聯合寧夏清潔發展機制環保服務中心等科研機構制定了《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黑色金屬鑄造制品》和《鑄造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技術規范》等5項綠色制造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