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 declaration & Declarations
Working group & Expert column
2013年園區積極推進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燒和集中供熱工作,先后對所有燃煤鍋爐進行停用改用集中供熱,2014年燃煤鍋爐基本拆除到位。 2015年10月9日,寧鄉經開區管委會下發了《關于加快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的通知(寧開管辦【2015】23號),該通知主要從創新運營機制、制定產業規劃、完善公共平臺、鼓勵科技創新、壯大產業集群、出臺專項政策、加強對外合作和強化宣傳推介等方面加快園區再制造發展(見附件 1.1.1)。 2015年10月22日,寧鄉經開區管委會下發了《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再制造三年工作安排表》的通知(寧開管辦【2015】32號),通知中明確了園區再制造發展方面今后三年的主要工作任務、具體內容、進度時間安排、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見附件 1.1.2)。 2016年11月,園區下發了《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關于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寧開管發〔2016〕26號),該通知主要內容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企業創新,積極推動平臺建設,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培育壯大產業集群,鼓勵引進高端人才,對符合相關要求的企業予以獎勵。(見附件 1.1.3) 2016年9月,寧鄉經開區管委會成立了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領導小組,負責組織編制了《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規劃》,提出了促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促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組織機構、經濟政策、技術保障體系、能力建設、環境管理工具以及公眾參與、宣傳教育等政策和措施(見附件 1.1.4)。
(1)未發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態破壞事件,見寧鄉縣環保局出具的證明材料。(見附件 1.2.1) (2)寧鄉經開區內考核重點用能企業有:長沙海大鋁業有限公司、宏全企業(長沙)有限公司、青島啤酒(長沙)有限公司、湖南雅城新材料發展有限公司、長沙天寧熱電有限公司、加加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搏浪沙水工機械有限公司、湖南海納新材料有限公司、長沙百川超硬材料工具有限公司、長沙中韻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磐吉奧(湖南)鑄造工業有限公司等。 從 2016 年園區企業自查和考核通報結果來看,園區內長沙市重點用能單位和在長萬家企業(單位)全部完成或超額完成十二五節能指標,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見附件 1.2.2) (3)現場核實,寧鄉經開區的能源消耗結構主要由原煤、電力、蒸汽、柴油、汽油、天然氣等組成,近年園區積極推進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燒和集中供熱工作,先后對所有燃煤鍋爐進行停用改用集中供熱,積極發展城市天然氣,大力發展天然氣用戶,提高經開區天然氣的覆蓋率,大力推廣其他它清潔能源,推廣太陽能蓄能及電熱綜合技術,積極支持低熱提能技術,單位工業增加值的綜合能耗持續下降;園區內企業產生的廢水經過自建的污水處理站預處理后排入寧鄉縣污水處理廠處理。
核查近年湖南省環保廳和長沙市環保局下達的強制性清潔生產企業名單,園區內無清潔生產重點企業,無強制性清潔生產要求(見附件 1.4.1)。
第三方評價單位委托園區管委會對園區內工業企業生產工藝、技術、設備及所生產的產品進行調查(見附件1.5.1~1.5.2)。調查表顯示,園區內所有工業企業所采取的主要生產工藝、技術、設備及所生產的主要產品均不屬于淘汰落后類,滿足《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 年 2013 修改)》等法律法規政策要求。 核查《園區企業產品目錄(2016 年度)》,主要包括食品飲料、專用設備、工程機械及零部件、化學建材、有色金屬加工、新材料、電器、環保產品和其他等,無淘汰目錄內的產品。 此外,還隨機抽樣調查湖南小洋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長沙百川超硬材料工具有限公司、長沙盛泓機械有限公司、長沙中糧機械有限公司、湖南松井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中財化學建材有限公司、湖南順泰鎢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神宇新材料有限公司、長沙海大鋁業有限公司、長沙銀騰塑印包裝有限公司、湖南中佳華悅環??萍加邢薰?、湖南尚品彩印包裝有限公司、華潤怡寶飲料(長沙)有限公司等企業,核實了企業申報的工藝、設備和產品等信息,與調查表反饋情況一致。
2017 年 4 月,園區下發了《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關于成立綠色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寧經開發〔2017〕18 號)(見附件 1.6.1),該通知決定成立園區綠色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 領導小組: 顧 問:黃瑤 組 長:魯勁松 副組長:蔣志剛、肖建輝 成 員:沈展望、徐洋、馬婷、黃乾輝 辦公室:徐洋、馬婷(專職)
寧鄉經開區堅持綠色園區發展理念,以構建“綠色園區、生態園區”為目標,認真落實綠色園區創建工作,奮力開創綠色生態新局面。
園區注重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堅持以生態聚集人氣和資源,以生態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逐步提高園區生態文明水平。 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寧鄉經開區”)2002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2010年經國務院批準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寧鄉經開區總規劃面積6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為“科技型、生態型、綜合性工業園區,兼顧城市功能,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服務設施”。
開發區現已引進企業335家,擁有規模企業174家、高新技術企業60余家,2016年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970.7億元、工業增加值230.4億元,實現財政收入23億元。
逐步構建了園區產業集群發展框架,形成了食品飲料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產業三大主導產業,婦孕嬰童、保健品與化妝品兩大特色產業,以及現代商貿服務業的“321”產業發展格局。
2017年,寧鄉經開區全力以赴推動園區轉型升級,發力智能制造,推動食品飲料產業形成全鏈條智能制造和全過程智能管理,智能家電拓展至智能醫療、智能教育、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物聯網等領域,新材料轉向住宅產業化、分布點帶面,力抓智能制造試點示范。
寧鄉經開區將按照“做優特色、融合發展、保二爭一、全面突圍”的定位,聚焦招大引強、項目推進、產業培育和平臺建設,繼續做強園區特色,全面推進融合發展,預計2017年可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100億元。
?。ㄒ唬嫿ňG色產業體系
按照綠色體系建設和經濟發展協調并進的要求,充分發揮資源和綠色優勢,堅持高端引領、集群發展,加快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智能裝備制造業為主導,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現代綠色產業體系。
一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重點培育新一代再制造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業。
搶抓國家推行綠色生產、發展綠色建筑、建設綠色城市機遇,推動建材、裝修、住宅一體化發展,建設住宅產業化基地、綠色家居建材基地,打造中部規模最大、品種最全、形象最佳的綠色建材產業園。
以先進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產業為龍頭,加強節能環保技術研發、軟件和信息服務,形成湖南的戰略新興產業集群。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以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把綠色循環低碳要求貫穿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加強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以盡可能小的綠色代價支撐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深入推進節能降耗。
強化節能目標責任。
嚴格按照省市要求,完善節能考核辦法,嚴格考核和問責;二是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
控制建設用地規模。
堅持保障發展、保護資源、保護權益并重,嚴格土地用途管制,落實建設用地空間管制要求;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 的原則,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構建覆蓋社會各個環節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構筑循環連接的產業體系。
推進產業廢物綜合利用和再制造產業化,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制度。
推進建筑廢棄物及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
四是全面實施綠色建筑行動。
切實做好新建建筑節能工作。
以綠色、節能、環保為指導思想,科學編制園區規劃,將重大公共基礎設施作為綠色節能建筑落實到規劃圖上。
五是積極引進和建設綠色科研機構,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科技創新。
鼓勵引進綠色綜合性技術服務機構,重點開展綠色政策、綠色經濟、氣候變化、生物能源、清潔能源、生態農業、生態修復和綠色治理等領域研究和應用。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加快產學研聯合創新載體建設,著力打造集研發、集成應用、成果產業化、產品商業化于一體的綠色低碳科技產業鏈。
(三)加大綠色系統和綠色保護力度,構筑綠色安全屏障
一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全面開展污染物減排。
堅持源頭預防、防治結合、標本兼治、綜合實施的原則,強化結構減排,落實工程減排,加大管理減排,推行清潔生產。
嚴格執行新建項目綠色影響評價和“三同時” 制度。
排放主要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在環評審批前,需取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
二是加強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完善園區污水處理設施。
加快形成園區“ 廠網并舉、雨污分離、再生利用” 的建設格局。
建立健全固體廢棄物收集、轉運和處理系統,積極探索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新出路。
(四)加強綠色能力建設
按照國家環保能力標準化建設要求,建立協調統一、運轉高效的綠色保護監管體系,加強園區內綠色監測、監察、信息、應急、輻射安全監管等能力建設。
建設園區內主要水質自動監測站、空氣自動監測站,建設重點排污企業排污口在線監測設施。
完善能源監測平臺,確保能源產出率達到國家標準。
建立突發綠色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監控、指揮平臺,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定期組織演練,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合作,提高處置跨界突發綠色事件的能力。
以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把綠色循環低碳要求貫穿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加強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以盡可能小的綠色代價支撐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深入推進節能降耗。
強化節能目標責任。
嚴格按照省市要求,完善節能考核辦法,嚴格考核和問責;二是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
控制建設用地規模。
堅持保障發展、保護資源、保護權益并重,嚴格土地用途管制,落實建設用地空間管制要求;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 的原則,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構建覆蓋社會各個環節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構筑循環連接的產業體系。
推進產業廢物綜合利用和再制造產業化,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制度。
推進建筑廢棄物及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
四是全面實施綠色建筑行動。
切實做好新建建筑節能工作。
以綠色、節能、環保為指導思想,科學編制園區規劃,將重大公共基礎設施作為綠色節能建筑落實到規劃圖上。
五是積極引進和建設綠色科研機構,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科技創新。
鼓勵引進綠色綜合性技術服務機構,重點開展綠色政策、綠色經濟、氣候變化、生物能源、清潔能源、生態農業、生態修復和綠色治理等領域研究和應用。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加快產學研聯合創新載體建設,著力打造集研發、集成應用、成果產業化、產品商業化于一體的綠色低碳科技產業鏈。
無